top of page

書籍「童年情感忽視」

  • 作家相片: Sorafish
    Sorafish
  • 2022年11月2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這週花了蠻多時間,反覆閱讀之後,發現自己心中某個部分也跟著書中的個案,同時經歷了一段療程和洗禮。


這是一本花了很多篇幅在訴說「父母」和「孩子」間羈絆的書,其中作者反覆提到的是那些在教養兒女期間,本應該出現或給予的,卻因並未覺察或體會孩子期間的情緒、感覺,進而給予適當的反饋及制約,而導致成年之後的我們,總是覺得心裡卻少了哪些東西,卻又因為從小並未習得如何正確表達情緒,而變得自制壓抑,直到某一個臨界點,我們像火山一樣爆發後,像書中的個案們坐到治療師的診間內,各種抽絲剝繭後,才發現自己原來在童年時期,經歷了所謂的情感忽視。


作者切入的角度很新鮮,不是單純的討論所謂的依附理論或是情緒問題,而是更深層、更難以被發現的,那些普遍存在於各個家庭裡的潛在問題。


書中把會造成「童年情感忽視」的父母類型分為了幾個大類,像是權威型、自戀型、憂鬱型、反社會型等,而不同類型的狀態,也可能同時出現在父母的身上。


「我的父母給我很好的生活環境,但小的時候我就算犯了錯誤,也是保母和我談話,告訴我應該如何是好…而我的父母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,我好像永遠都排在他們順位的最後,就好像我一點也不重要…」


「我的媽媽總是對我有各種的挑剔和不滿意,即便我並不胖,但她卻會嚴格的監督我吃的東西,還會有各種言語刺激的方式讓我感到壓力⋯⋯」


「母親在父親因罹癌過世後,便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,在家也避免和我們幾個孩子談到有關父親的離世,我甚至在父親過世的那天,還是從姐姐的嘴裡聽到爸爸離開了的消息,我心裡有好多的情緒想要表達,但媽媽的態度卻讓我覺得我不應該如此任性的去表達自己的需求,好像我只要提起了…媽媽就會因此而崩潰……」


「小時候,爸爸媽媽因為哥哥的病,所以總是要我一個人好好的,我就算在外面待到了很晚,回家的時候,他們也不會特別關心…因為哥哥比我更需要他們的關心和注意,明明知道哥哥自己也不願意這樣,但我心裡還是忍不住嫉妒這樣的哥哥,而同時又對產生這種感覺的自己感到羞恥⋯⋯」


好多那些在原生家庭裡被灌輸「不要問、不要說」的那些情感,它們不會自動消失,而是伴隨著我們一路走到了現在,直到我們有所察覺,才有機會重新認識並療癒那些已經結痂,但仍然疼痛腫脹著的傷口。


時間無法倒回,但我們可以學習當自己的父母,重新把那些忽視的情感找回來;而正在為人父母或是有計劃成為父母的我們,則可以學習如何在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與物質生活之外,能更自覺地去共感孩子的內心世界,去彼此交流,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但只要開始行動,我們就有機會改變現況。


這是一本對個人、父母、治療師都會有所助益的書,分享給同樣對「童年情感忽視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大家。


Comments


  • alt.text.label.Facebook

©2022 空魚的生活543-Live with Sorafish 版權所有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