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得再深一點─書籍「底層邏輯」
top of page

想得再深一點─書籍「底層邏輯」


底層邏輯

這本由中國知名商業諮詢顧問─劉潤老師所著的《底層邏輯:看輕這個世界的底牌》剛剛上市,便佔據了各大推薦平台,舉凡Youtube、Podcast或是各式各樣賣書的平台上面,不論實體或是虛擬的,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,不過,當時並沒有想要就這麼跟大家一起擠進熱騰騰的書裡,也就擱置了去閱讀它的時間,直到最近,新年伊始,在這個替自己換個全新思維的好時機,就決定好好地來拜讀這本廣受讚譽且迴響漫天的書籍了。


究竟是什麼樣大的魅力,讓大家都忍不住要推薦呢?


先不論字裡行間所表述的內容,其實單看每個章節裡面所繪製的圖表,也可以收穫到不少東西,畢竟,現代人的注意力,比起洋洋灑灑的文字排列,更易於接受圖像化的資訊,要是沒有多少時間,卻想盡快吸收本書的精華,閱讀各章節的圖表,也是一種選擇。


接著,會發現書中非常理性地、有邏輯性地去分析舉凡個人、家庭、社會,乃至企業等各方面最深層的思維,打破平常窠臼的表現形式,會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翻下去,那些我們平時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,原來,背後都有著他們各自運作的系統,其中最為印象深刻的,是以下兩點。確切的文字內容,因書中都有詳盡的敘述,便不再贅述,僅闡述閱讀當下特別共感的部分:


其一、人性、道德、法律


我們常常說要講道理、講規矩,還要講法律,但其實這些,都是要與相同頻率、立場上面的人,才能進行的對話,對於一個不分青紅皂白侵入自己家門的野蠻人,對方可不會跟你講道理、講規矩,更甭提是講法律了,所以,這個時候該是拿出自然法則教會我們,人性最赤裸的一面,先保障自身的人身及財務才是上上之選,畢竟,命都沒有了,還爭論些什麼呢?


講道德和法律必須有除了自己之外的另外一群人,才會有其存在的空間,其中,「道德」是一種社會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繁榮而約定成俗的概念,「法律」則是我們絕不能觸碰的底線。一個人排隊的時候任意插隊,我們會說他「沒有道德」,但並不違法,頂多只是招人討厭罷了;但一個人如果排隊不但插隊,還與人發生爭吵,甚至對人拳腳相向,那麼這個時候,就得用上「法律」來制裁這個違法的行為了。


其二、勤勞不完全等於財富


勤勞會獲得財富,但財富並不完全屬於勤勞的人,這個章節初看的時候,覺得好像繞口令,到底要不要勤勞呢?其實仔細去看,會發現這後面還有一個「財富分配權」的概念,「稀缺性」越高的人事物,才越有可能有喊價,即獲得更多財富的可能性。


假設7個人共同完成公司內的一個專案,產品上市之後,獲利為70萬元(此例不計幣別),這個時候,將獲利平分給7個人,每個人可以拿到10萬元,看起來好似公平,但肯定有人不樂意。『產線工作人員』說自己特別辛苦應該多拿一些,至少要11萬元吧?這個時候,身為企業主的老闆,決定到人力招募市場上,詢問是否有人願意收下10萬元就做原先的工作,幾個小時內就收到了20幾個人的履歷,不少求職者還說自己只要9萬元就願意做,這時候前面的『產線工作人員』發現情況不妙,趕緊回來說:「自己只要8萬元就可以做了。」,順利回到了整個專案裡面,卻反倒讓自己較先前硬是減薪了2萬元,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;而另一邊的『研發核心工程師』,也提出了異議,認為自己明明才是最辛苦的,憑什麼和其他人一樣,只能拿到10萬元,開口就要把價錢抬高到20萬元,而這時候身為企業主的老闆,同樣再次到招募市場詢問是否有『研發核心工程師』願意以10萬元提供相同的服務,卻發現並沒有人願意,甚至提高到了15、20萬元,開出的職缺依舊是無人回應,便決定答應前述工程師的條件,將他的所得提高到了20萬元。


原先,7個人,每個人平均是10萬元的收益;現在,7個人中,1個產線人員收益為8萬,另1位工程師收益為20萬,剩下的42萬,平均分配給剩下的5個人,每1個人收益為8.4萬。


有沒有發現其中微妙的地方?


大家都在專案上付出了時間、心力,也假定大家都是勤奮於工作的人,那為什麼最後是『研發核心工程師』硬是比『產線人員』和其他5位人員,拿到雙倍以上的收益呢?回到前面提到的「財富分配權」及「稀缺性」,在這個例子裡面,『研發核心工程師』才是那個擁有「稀缺性」的人,取代成本過高,讓他有了叫牌的權力,而『產線人員』相較之下技術門檻較低,被取代性很高,當然也就無法替自己爭取到心目中最好的價位了。


肯定很多人覺得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導致富人越富、窮人越窮的M型社會產生,這個世界實在太不公平了!但其實這底下最根本的,從來就不是勤勞的問題,而是哪一個人可以提供更高的價值,為這個市場所買單,哪一個人就擁有相對高的『財富分配權』,所以,與其天天爭著和富人有一個平起平坐的權利,應該做的便是提升自己被市場、社會所利用的價值,更能有效突破自己在有限財富上的困境。


以前讀不太懂『選擇比努力重要』這句話,可透過劉潤老師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,和嶄新的論點,瞬間打開了另一個維度的思考方式,從來啊...就不是努力的問題,而是我們選擇在哪一條道路和領域上努力,才更重要,當然,選擇日日禪坐在大樹下,也不太可能會就這麼致富的,有所行動,並且去追尋更能提供效益、更好版本的自己,才是更加重要的事。


★結語:

書中還有很多發人省思的觀點,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,若是在一個問題上打轉了許久,仍舊跳不出框架,強烈建議可以閱讀本書,劉論老師會用各種界外的新想法,替我們卡死的思路,灌注疏通的能量,也許,那些想不透的事情,是因為我們在自己的舒適圈哩,所以只能看到得這麼多,加深一個、兩個、三個...更多的邏輯性思考,把藏在底層的秘密找出來,也就對很多事感到豁然開朗了。


了解更多書籍資訊:


22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