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節症候群
- Sorafish
- 2023年12月2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Photo by Sebastian Coman Photography on Unsplash
在節日快要到來之前,因為有一些必須要出席的聚會。會瞬間讓人感到壓力甚至退卻。
是重逢團圓的日子,就免不了一些必要的寒暄。而這些你來我往的寒暄裡面,有時候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個人觀點,如瀑布一般像自己沖刷而來。
「你幾歲啦?有沒有男/女朋友?什麼時候打算結婚?生小孩?」
這個時候,總是忍不住出神想到...這些到底跟對方有什麼關係呢?
這邊說的「對方」基本上只要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人都概括其中,這裡面當然也包含了自己的至親父母、兄弟姊妹,還有更多的那些親戚朋友等。
什麼時候我們難得相聚的時候,話題可以改變成對彼此、眼前這個活生生的人的問候呢?
「你最近一切都好嗎?生活上面有遇到什麼新鮮、有趣的事情嗎?還是接下來有什麼想要完成的目標?我注意到你剪了新的髮型,這個髮型很不錯耶!哪一個設計師也推薦給我吧?」
前面一類的問題大多帶有很強烈的針對性,也會讓人有所謂直接的侵犯感,讓人第一時間就會豎起防禦,而且通常說話的對方,早已經有了預設的立場和正確答案。
這個歲數還不結婚的話,你/妳會孤老一生耶!
還沒有男/女朋友,你/妳是不是有一些什麼不可告人的問題,不然怎麼還會是單身呢?
都交往那麼久了,還沒有考慮結婚嗎?那差不多也應該要分手了吧?
你們不打算生小孩嗎?好可惜喔...你們的小孩一定很可愛。
以上大概都是「對方」已經想好的公式回應,就等你/妳給予否定的答案,馬上就會像洪水一般全部倒出來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所謂「過節症候群」了,下面給大家送上Google替這個症候群下的定義:度過長假或假期後,人們可能感到身心疲憊、難以適應工作或學習的狀態。這種症狀可能包括失眠、焦慮、憂鬱、對工作提不起勁等。─── 想想,若是放假期間被這些問題不斷轟炸,出現這些症狀的機率是不是就大增了不少呢?
「一家團圓」是好事情,但被貼上各種標籤,大概是沒有任何人想要的了,而這當中有一些人出的一些主意,大多還是不需要負任何責任的,畢竟,真的像「對方」說的去結婚、有了另一半、生了孩子,這些所有一連串的決定,之後要面對的都是「自己」,而那個給出這些自以為是建議的「對方」,充其量只是出了張嘴罷了!
「認真了就輸了!」這是面對前面那些問題最好的對應方式。畢竟生活是自己在過的,別人說些什麼,跟自己又有多大關係呢?況且做了結婚、交往、生孩子這些事情,就肯定代表了「幸福」嗎?
普世價值沒有所謂的對錯,剛好這些價值與自己對人生的追求相符合,那當然非常好,就這麼順著走下去也肯定能夠收穫滿滿幸福,可要是只是為了滿足「對方」的期望,那麼所做的每一步,都將與自己想要的結果相差甚遠。
到處詢問別人自己該怎麼活,大概可以收到成千上萬不同的回饋,這都沒有錯,但都是「對方」認為的最優解,全都只是參考,全盤接收下來,只會讓自己活得更加疲憊又更加迷茫。
阿德勒心理學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「課題分離」,別人和自己的觀點尤其需要更大的分隔,清楚認知並拉開對方和自己的思想距離,是非常有其必要性的。這不代表我們不能對自己愛的人表達關心,鼓勵對方說說自己的事情,而不強加自己個人的想法、觀念,重視、尊重這個人的想法,不需要全盤接受跟理解,但至少不要批判,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,應該會更加和諧、舒服。
Comments